关于研究所

臧润国:拿什么拯救千疮百孔的天然林?

时间:2019年07月30日 15:46 来源:  作者:

           ■本报见习记者 程唯珈

      人怕伤心,树怕伤根。

      森林是一个国家的生态基础。自从人类社会出现后,人类对森林的干扰和破坏似乎一刻也没有停息。时至今日,地球上完全没有被人类干扰的森林已所剩无几。作为尤为珍贵的原生态森林,天然林更是长期遭受各类“打击”与“伤害”。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将目光再度投向了这片广袤的原野。

      当记者问及该《方案》能否有效逆转天然林的不良现状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研究员臧润国叹了一口气:“我国天然林生态系统遭受了多年的干扰破坏,如今早已‘千疮百孔’,想要整体恢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伤痕累累”的天然林

      臧润国从事林业科研工作30多年,长期投身天然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植被恢复研究。谈及这一美丽而又脆弱的生态系统,他告诉《中国科学报》,由于经济价值高,天然林被严重“伤害”,资源过度利用现象层出不穷。

      天然林,又称自然林,包括自然形成与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所形成的森林。比起那些纯“人工培育”的后天产物,这片未经斧凿的生态系统生物链条完备、生物多样性丰富、群落结构复杂、生态系统功能强大,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屏障作用。

      然而,其长期发展却不容乐观。

      例如在海南岛,上世纪50年代前的刀耕火种和后期森林采伐导致大面积的热带雨林遭受破坏,特别是多次反复的刀耕火种,不仅导致森林直接消失,而且热带地区的强降雨使得残存的森林土壤流失,森林恢复速度极为缓慢。残存老龄林面积的减少进一步降低了生态功能关键树种在次生林中的建立和更新速度,从而抑制了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和发挥。

      而位于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的天然杨树林,被誉为世界杨树最大的天然基因库。由于长期放牧割草的严重干扰,这片珍贵的“基因林”不能完成天然更新过程,目前残留的只是没有“幼壮年”后代、近乎枯竭的单层“老头树”林。

      “调查中我们比较了天然次生林和原始林,发现次生林在美观度、组成、结构、功能等方面都远远低于原始林。”臧润国表示,天然林保护修复刻不容缓。

      修复之路困难重重

      近年来,尽管国家加强了对天然林的保护措施,但是在臧润国看来,天然林的修复还面临着众多挑战。

      “一般的天然老龄林,就是我们所说的原始生态系统,至少需要100年甚至200年以上时间才能恢复。目前我们仅仅用了10~20年让这片森林休养生息。”臧润国说,由于过去受到的“伤害”过大,天然林恢复的速度、质量和方向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简言之,想要彻底抚平这些生态系统的“伤口”,很难;想要让它们重回往昔风貌,更难。

      缺乏科学的保护措施就是首要的难题。臧润国介绍,天然林分为原始林、次生林和疏林三类,按照不同的森林类型、干扰方式、恢复阶段、立地状况以及当地的社会经济和资源条件,需要对它们分门别类地制定保护恢复方案。

      由于天然林自身的复杂性,比人工林治理难度要大得多,需要科学家对天然林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对症下药”。

      “目前业界出现了两种极端说法,一派认为天然林是原生态的,放任它自由生长恢复即可,不需要采取任何人为措施;另一派则反之,要求完全按照人工林的经营方式,对天然林采取各类措施严加管理。”在臧润国看来,这两种并不科学的态度导致了部分执行手段的偏激。

      其次,鉴于天然林生态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恢复的长期性,动态的恢复和管理措施至关重要。这需要相关部门针对森林演替的自然规律和不同恢复阶段森林生态系统特征,采取相应的经营措施。“制定动态的保护修复政策、研发动态的经营技术,是我国天然林保护与修复工程中必须攻克的一个难题。”臧润国说。

      此外,考察发现,基层人员往往对天然林并无深刻的保护意识,仅仅理解为“采伐完毕后再植树造林就是恢复天然林了”。这种长期不合理的粗放经营方式,对天然林的保护和恢复极其不利。
 
      臧润国表示,各类生态系统都需要一个长期有序的维护机制,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需要优化管理。“短期就想见效益的修复思路需要根除。”

      “伤口”该如何愈合

      多年来,人们对天然林从过度采伐到全面保护,经历了理论和实践逐步深化的过程,此次出台的《方案》提出了“天然林保护+修复”的双重措施,有望缓解当前困局。

      在臧润国看来,想要愈合天然林的“伤口”,首先要消除各类干扰破坏因素,如人口、经济、社会压力等,给国有林场或天然林区职工提供生活保障,加大补偿力度;其次要优化天然林林分结构,改造树种生长环境。特别要强调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使之向顶级群落或原始林方向发展。
他认为,国家此次出台的《方案》有两大亮点。

      一是加大了对“修复”的重视。臧润国表示,由于天然林遭受“伤害”严重,过去国家一直通过系列政策手段和生态补偿进行保护,以阻止其进一步恶化。而本次《方案》频频提及“修复”一词,说明接下来国家要将重点放在人为促进天然林的恢复速度和恢复质量等方面。

      二是用制度确立了将我国天然林保护修复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方案》指出,天然林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中一项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关键性的重大任务,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受益的事业,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一代代抓下去。

      “这表明了国家对修复天然林坚持不懈的决心。”臧润国表示,天然林资源及其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若在将来消失殆尽,受到损害和报复的不仅是我们这代人,还会影响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需求。无论从生态效益增长、国土安全保障,还是从长远的社会经济发展考虑,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华大地才能海晏河清。《中国科学报》 (2019-07-30 第3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