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究所

王兵

时间:2019年07月31日 14:30 来源:  作者:

姓名:王兵
性别: 男
出生年月:1965年5月2日
学历或学位:博士
职称:研究员
毕业院校/ 时间:
1992年7月,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专业,获得硕士学位;
2002年,获中国林科院生态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

工作简历:
  2001年--2002年,意大利科学院生理生态与生物化学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
  2002年12月,进入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5年9月--2006年10月,随中组部、共青团中央博士服务团赴江西挂职锻炼;
  2006年11月-2006年12月赴英国参加国家外专局组织的培训,并获OXFORD – CAMBRIDGE CENTRE FOR ADVANCED MANAGEMENT EXPERIENCE CERTIFICATE。

主要研究方向和主持的课题:
  主要从事陆地生态系统关键过程长期观测与模拟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健康状况评估、水土保持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矿区复垦)、LTER和自然保护区野外监测和保护网络的规划建设等领域的工作。
  牵头制定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等11项国家林业行业标准。
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数字化森林生态站构建技术研究”。首次提出并定义了“数字化森林生态站”的概念,并对其构建框架、技术原则、研究内容及实现功能与方法 等做了深入的探讨,同时指出了其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作为数字林业建设的一部分和一项创新工程,数字化生态站建设是衡量我国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基础建 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并将成为迈向“数字林业”建设的重要一步。数字化生态站的逐步实施将促使整个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的数字化进程。
  通过十多年的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站多能、以站带点”的生态站建设8字方针以及“基于样带观测理念的森林生态站构建与布局模式”,并以经纬度驱动 力为主线和森林格局为基础,构建了中国森林生态系统长期观测网络的东西大样带(WETSC)体系格局;以江西大岗山国家级森林生态站为范例,创建了湘赣边 界“九连山--井冈山--大岗山--庐山”为绿色观测链条的“红色小样带”尺度转换理念,并结合CFERN的实际提出“多站点联合、多系统组合、多尺度拟 合、多目标融合”的科研战略,对传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发展方向与内容做了创新性的调整。

自1998年以来,先后主持和参加的项目有:
  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基金“森林、湿地与旱地生态系统观测规范与数据信息共享系统研建”(2002DEA20020);
  科技部的“973”项目“森林植被对坡面水文过程与水量转化的调节机理(2002CB111501)”子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生态系统水碳氮循环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 (编号:30590381-03) ;
  国家林业局推广项目“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成果转化”(编号:[ 2006 ] 100 号);
  国家林业局重点项目:中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关键过程长期观测与模拟(编号:2006-74);
  北京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北京山区典型森林类型结构功能模型和生长动态模拟系统研究(编号:0011-2);
  国家林业局新技术储备项目“典型生态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动态监测技术开发与应用(编号:2006-67)” ;
  国家林业科技“十一五”支撑计划专题:“中国森林生态质量状态评估与报告技术”(编号:2006BAD03A0702);
  科技部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定位观测与评估技术研究(编号:200704005);
  国家林业局标准项目: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监测与评估规范(编号:2007-LY-102)。

获奖和荣誉:
  (1)“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水文生态功能规律”1999年获国家林业局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3;
  (2)“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复合农业综合配套技术研究”2002年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3;
  (3)“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获得江西省2003年科技进步2等奖,排名第一;
  (4)“大岗山林区水文气象长期观测与模拟”,荣获2006年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和技术工作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5)“矿区废弃地植被综合恢复技术研究”2007年荣获第二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三等奖,排名第一;
  (6)“矿区废弃地植被综合恢复技术研究”2007年荣获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技术三等奖,排名第一;
  (7)人事部、国家林业局2007年“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排名第一。

主要论文论著:
  论著:(出版专著和标准16部)
  (1)王兵,聂道平,郭泉水,夏良放等.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2003.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刘世荣,温远光,王兵,周光益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水文生态功能规律.1996.中国林业出版社
  (3)王兵,崔向慧,马全林. 绿洲荒漠过渡区水热平衡规律级及其耦合模拟研究.2003.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4)王兵,崔向慧,包永红,杨锋伟.生态系统长期观测与研究网络.2003.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5)王兵,郭泉水,杨锋伟,蒋有绪等.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2004.中国标准出版社
  (6)王兵,崔向慧、崔国发、李迪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关键技术研究.2005.科学出版社
  (7)王兵,陈步峰,杨锋伟,崔向慧,李少宁.森林生态站建设技术标准.2005.中国标准出版社
  (8)王兵,李海静,郭泉水,夏良放.大岗山森林生物多样性研究.2005.中国林业出版社
  (9)王兵,德永军,杨锋伟.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10-01
  (10)王兵,李意德,李少宁.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10-01
  (11)王兵,余新晓,饶良懿.干旱半干旱区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10-01
  (12)王兵,周梅,冯林.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05-01
  (13)王兵,杨锋伟,郭浩.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05-01

发表论文90余篇(以下为第一作者文献目录):
  (1)王兵,鲁绍伟.中国经济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应用生态学报,2009,20(2):417-425
  (2)王兵,郭浩.影响丝栗栲树干液流速度的环境因子分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33(1):43-48
  (3)王兵,高鹏,郭浩.江西大岗山林区樟树年轮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应用生态学报,2009,20(1):71-76
  (4)王兵,魏文俊等.中国竹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生态环境,2008,17(4):1680-1684
  (5)王兵,魏文俊,李少宁.中国杉木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EI收录源刊),2008,47(2):93-98
  (6)Wang Bing,WEI Wenjun,LI Shaoning. Carbon storage of bamboo
forest ecosystem in china. Journal of Life Sciences. Jan.2008,vol.2,No.1
  (7)34、王兵,郑秋红,郭浩.基于Shannon-Wiener指数的中国森林物种多样性保育价值评估方法.林业科学研究,2008(2):268-274
  (8)王兵,魏文俊.江西省森林碳储量与碳密度研究.江西科学,2007(6):681-687
  (9)王兵,李少宁,郭浩.江西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研究.江西科学,2007(5):553-559
  (10)王兵,郭浩,王燕.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研究进展.水土保持科学,2007 (3):114-121
  (11)Bing Wang, Mei Zhou, et al. 2005. A preliminary study on
soil erosion of the Longdong Loess Plateau region based on MODIS. Remote Sensing and Modeling of Ecosystems for Sustainability II, 480-485(EI收录)
  (12)王兵,李少宁.数字化森林生态站构建技术研究.林业科学.2006,42(1):116- 121
  (13)王兵,赵广东等.极端困难立地植被综合恢复技术研究.水土保持学报.2006,20(1):151-154
  (14)王兵,赵广东、杨锋伟. 基于样带观测理念的森林生态站构建和布局模式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2006.Vol19,No3,385~390
  (15)王兵,赵广东,李少宁等.江西大岗山常绿阔叶林优势种丝栗栲和苦槠栲光合日动态特征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27(4):576~579
  (16)王兵,李海静,李少宁等.大岗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27(5):678~682,699
  (17)王兵,李少宁,崔向慧等.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优化管理模式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27(5):683~688
  (18)王兵,周梅等.以植被指数为主要依据的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研究.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33(增刊):151~152
  (19)王兵,刘世荣,郭泉水,温远光.中国若干森林水文要素地理分布规律的模拟.生态学报.1997,17(4):344~348
  (20)王兵,郭泉水等.气候变化对我国森林降水截留规律的可能影响.林业科学.1997,33(4):299~306
  (21)王兵,崔向慧.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区水量平衡规律研究.生态学报.2004,24(2):235~240
  (22)王兵,崔向慧,包永红.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区辐射特征与热量平衡规律研究.林业科学.2004,40(3):26~32
  (23)王兵,崔向慧,杨锋伟.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的建设与发展.生态学杂志.2004,23(4):84~91
  (24)王兵.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林业科学研究.1999,12(5):561~562
  (25)王兵,崔向慧,白秀兰等.大岗山人工针阔混交林与常绿阔叶林水文动态变化研究.林业科学研究.2002,15(1):13~20
  (26)王兵,崔向慧,白秀兰,马全林.荒漠化地区土壤水分时空格局及其动态规律研究.林业科学研究.2002,15(2):143~149
  (27)王兵,崔向慧,李海静等.大岗山森林生态站区气象要素分析.林业科学研究. 2002,15(6):693~699
  (28)王兵,李少宁,白秀兰等.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发展回顾与展望.世界林业研究.2002,15(4):1~6
  (29)王兵,刘世荣,崔相慧等.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水热平衡规律研究进展.世界林业研究.2002,15(1):19~28
  (30)王兵,崔向慧,杨锋伟.从第21届国际林联世界大会看全球“森林与水”研究进展.世界林业研究.2001,14(5):1~7
  (31)王兵.野外观测台站规范化与标准化研究.标准出版社.2002,5:1~123
  (32)王兵.退耕还林(草)科技培训教材汇编.中国林科院.2001,8:195~223
  (33)王兵,崔向慧,杨锋伟.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的发展.林业科技管理.2003,2:15~21
  (34)王兵,董娜.林业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采集.林业科技管理.2003,3:31~38
  (35)Wang Bing,Zhao Guangdong,Cui Xianghui,Bai Xiulan. 2002.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agangshan Forest Ecosystem Research Station. Chinese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1(4):58~62
  (36)Wang Bing,Cui Xianghui,Bao Yonghong. 2002. Research
Temporal and Spatial Patterns and Dynamic Laws of Soil Water at Eco-tope between Oasis and Desert. Chinese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2):27~33
  (37)Wang Bing,Cui Xianghui,Li Shaoning,Bai Xiulan,Li Haijing,Zhong Biao. 2003 Study on Optimized Pattern of Forest Ecosystem Management in Dagangshan. Chinese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4):27~37
  (38) Wang Bing,Cui Xianghui,Yang fengwei. 2004.Chinese Forest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 and Its Development. Chinese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1):25~30
  (39)Lishaoning,Wang Bing,Zhao Guangdong,Cui Xianghui,Bai Xiulan. Review of Researches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 Services —Theories and Methods. 2003. Chinese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3):50~57
  (40)Xianfeng Su,Wang Bing. 2000. A study on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the Main Managerial Areas of Plantations in China. Forests and Society:The Role of Research XXI IUFRO World Congress. 3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