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究所

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森林保护学重点实验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

时间:2019年07月31日 15:50 来源:  作者:

1995年3月,林业部下发“关于命名第一批林业部重点开发性实验室的通知”林科通字[1995]28号文件,其中将原森环所森林生态环境实验室和原森保所森林保护学重点实验室正式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重点开发实验室”。

多年来,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和森林保护学重点实验室始终紧紧抓住生态学科和森林保护学科的国际前沿和生产实际问题,围绕我国森林生态环境保护与建 设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了多尺度、多学科和不同尺度的生态学和森林保护学研究,为提高全社会对森林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促进国家生态保护遇见社的决策提 供了重要科学支持。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依托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研究所从人力、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全力支持实验室的工作。实验室的目标定位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以及林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开展跨地区、跨学科、高层次的基础性和应用基础性生态学研究。多年来,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始终紧紧抓住生态学科的国际前沿和生产实际问题,围绕我国森林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的重大科学问题,研究方向包括森林的关键生态过程与效应、森林生物多样性形成、维持与保育变化环境下森林的响应、适应与恢复等,开展了多尺度、多学科和不同尺度的生态学研究,为提高全社会对森林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促进国家生态保护遇见社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持。

实验室坐落于中国林科院森保楼,总使用面积5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00余人进行生态、生物及化学实验。同时运行6个野外定位台站,每年为林业生态与保护科研提供大量科学数据。目前,实验室已拥有了森林生态学研究方面的大量仪器设备合计97台套,仪器原值共计1326余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合计42台套,原值共计1180余万元。实验室不仅配置了光合仪、导水率仪、年轮仪、叶面积仪、冠层仪、水势仪、多通道土壤碳通量自动测定系统、间断化学分析仪以及植物生长培养箱等生态仪器设备,还配置了高压液相色谱仪、等离子发射光谱仪、气相色谱仪、光合测定仪、离子色谱仪等大型化学分析精密仪器,可检测野外森林土壤、植物生态学各项指标,也可以检测其中的有机及无机化学成分,为开展森林生态学研究提供了全方位的科技支撑平台。目前,这些大型仪器设备已经在生物个体、种群、群落,以及森林生态系统、景观和生物圈等不同尺度研究森林生物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研究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实验室现有55人,95%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博士生导师8名,硕士生导师20名,在学硕士生和博士生分别为18和37名。本实验室面向国家需求,着重解决现代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综合性、关键性和基础性的重大生态环境科技问题。

近五年来,实验室年均主持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课题、863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等86项,合同经费9518万元。五年共认定成果59项,发表论文355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8篇,专著11部,专利2项,制定标准7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梁希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保护学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依托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本重点实验室的森林病虫害生物防治研究在我国颇具特色,研究水平居全国领先水平,在国际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森林病虫害监测、森林病虫害系统管理、控制森林病虫灾害的有益生物资源的收集、引进和开发利用、森林生物多样性与森林病虫灾害自控能力的评价、森林病虫、杂草检疫和风险评估、森林防火等。解决了一批多年来没有解决的重大森林害虫的防治问题,特别是以天牛为首的林木蛀干害虫的防治问题,促进了我国林业的发展。

实验室坐落于中国林科院森保楼,总使用面积约500平方米,全年科研实验工作量约5万人(时),可同时容纳50人进行生物及化学方面的科学试验。目前,学实验室已拥有了从事森林保护学领域研究的大量仪器设备,共计84台(套),仪器价值1286万元,如全自动控制发酵罐、植物生长培养箱、定性定量PCR仪、二氧化碳临界点干燥仪、凝胶成像系统、DNA遗传分析仪、酶标仪、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倒置显微镜、体视显微镜、各种低速、高速、超速离心机、高压灭菌锅等,实验室还拥有专门的有机化学处理间及设施齐全的化学与物理处理间、设施完备的养虫间和组培间、天敌昆虫、病虫害监测等实验室。为开展森林生物、森林植物生理、病理及有机与无机成分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平台。

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46名,其中教授、研究员11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实验师17人;有博士学位的32人,博士后6人,博士生导师8人。在学硕士生和博士生分别为19和27名,在站博士后8名。近五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生物防治符合国际国内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安全的大方向和大趋势,能够做到在不污染环境和对环境安全的前提下控制森林病虫害,是我国今后长期要坚持和发展的学科,也是国际上的热门研究领域。国家林业局也已将“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治理”作为我国森林保护今后的方向和策略。年均主持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课题、863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等87项,合同经费7650万元。

近年来共鉴定、认定研究成果61项;发表论文352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8篇;出版专著6部;获国家专利17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梁希林业科技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

实验室下设有机分析(配置:气-质联用仪、液-质联用仪、气相色谱仪、高压液相色谱仪、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离子色谱仪及有机化学处理间)、无机分析 (配置:原子吸收光谱仪、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全自动凯氏定氮仪、全自动原子荧光光度仪以及三个设施齐全的化学与物理处理间)、生 物化学(配置:温度梯度PCR仪、普通PCR仪、高端凝胶成像系统、酶标仪、各种高倍体视、倒置、荧光及一般生物显微镜、高压灭菌装置、超速及高速冷冻离 心机、二氧化碳临界点干躁仪、超净工作台、多台植物生长培养箱及设施完备的养虫间和组培间)、天敌昆虫、病虫害监测等实验室。研究所从人力、基础设施等各 个方面全力支持实验室的工作。经过十多年持续不断的发展完善,实验室现有原子吸收光谱仪(美国)、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美国)、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美 国)、全自动凯氏定氮仪(意大利)、二氧化碳临界点干燥仪(加拿大)等5万元以上的主要仪器设备45台套,其中原子吸收光谱仪(美国)等90%以上的仪器 是进口的高质量仪器设备。本实验室一直遵循“开放、流动、竞争”的原则。全年科研实验工作量约5万人时。实验室总使用面积9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00 人进行生态、生物及化学实验。

实验室可承担土壤、植物、大气、水等多种样本中无机及有机组分分析,也可进行各类生物学试验。

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开放式运行管理模式,实行实验物资和仪器设备等各类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共享,利用即将建设的网络化信息管 理平台,使实验室的各项工作严格、规范、高效、合理。实验室鼓励科研人员和学生们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利用实验室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自主设计、自主实验和自主 分析的个性化、探索性实验项目。

 

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

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于2018年获得正式批复成立,属于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学科,依托单位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主要面向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国际履约等国家重大需求,定位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点开展物种濒危机制和保护技术、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理技术、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和监测体系、鸟类迁徙机制和疫源疫病预警与防控等研究,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需求。

重点实验室建立有生物多样性与分子生态学、动物疫源疫病等实验室,以及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全国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中国林草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自然保护区生物标本资源共享平台、中国林科院生物标本馆和高黎贡山长期科研基地等条件平台,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配备了较好的实验设备条件。

重点实验室由研究所自然保护地与生物多样性、国家公园、鸟类环志与迁徙、林草微生物种质资源和森林植被保护与恢复等相关学科组人员组成,现有固定研究人员35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21人,占比60.00%;40岁以下研究骨干16人,占比45.71%。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相关研究团队主持承担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委托课题等60余项,累计新增国家项目科研经费超过3000万元;包括主持有“新疆自然保护地调查与国家公园潜力区科学考察”(2021-2024年)、“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与恢复技术研究”(2016-2020年)、“北方典型湖泊环境和气候变化对水生植物和鸟类多样性的影响”(2019-2024年)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以及我国第一个野生动物保护技术援外项目“蒙古国戈壁熊技术援助项目”(2018-2023年)。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紧密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等国家需求,结合实验室的总体定位和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包括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颁布实施行业标准规范8项,软件著作权10项,出版专著8部,获得省部级科技奖项3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