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究所

湖北秭归定位站

时间:2019年07月31日 15:00 来源:  作者:

一、基本情况
  
      湖北秭归长江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位于三峡库区库首的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兰陵溪小流域,距长江三峡大坝上游6公里处,为中亚热带北部亚带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研究站。作为三峡库区生态监测和研究平台,研究站采用一站多点(区)、点面结合、以点带面辐射整个三峡库区的布局,开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监测、评估与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理论与技术研究,面向区域和地方需求,实行以“监测、研究、试验与示范”并重的运行模式,共同服务于三峡库区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峡库区自然、生态和环境条件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研究提供了理想研究基地。源于 “八五”到“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和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研究基础,结合国家退耕还林科技支撑示范点建设(湖北秭归县茅坪镇兰陵溪),2005年国家林业局批准生态站建设项目立项。2009年通过国家林业局组织的生态站基础建设项目验收。目前,正在执行生态站(二期)工程项目建设。



      生态站以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和农林复合系统为对象,开展三峡库区森林生产力形成、生物多样性维持与演变、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生态服务功能评估与管理等前沿热点问题研究。围绕三峡库区“长防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重大林业工程,通过机理研究、技术研发、试验示范与推广,为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系统恢复提供关键技术并进行技术集成,遴选出生态和经济“双赢”的优化模式,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生态服务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生态站先后开展三峡库区动植物资源的本底调查,研究植物群落结构、动态、生物量和生产力,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探索生态系统关键过程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等研究,积累了包括三峡库区的气象、水文、土壤、植被、环境和森林资源等的观测、监测和调查数据,具有分布到库区20多个区(县)的观测场、试验场、样地及试验示范区等基地和设施,形成与综合性科研实验平台、技术开发和技术成果试验示范基地,形成三峡库区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治理的长期试验示范区。

 


 

      生态站承担并完成《三峡后续工作总体规划》之 “三峡库区植被恢复与重建”等四项专题规划及其实施规划,规划通过国务院批复,项目投资额为47亿元。基于试验及长期连续监测成果,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环境监测与效益评估等研究成果,在2014年6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与报纸摘要”节目和“中国之声”的“新闻纵横”播出。生态站牵头完成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生态与环境保护验收调查之陆生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工作。

      生态站依托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林业公益性行业专项、科技部社会公益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共计20余项,项目经费2000万元。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长江三峡库区陆生动植物生态》、《长江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与评价》、《长江三峡库区森林景观格局与景观恢复研究》、《长江三峡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监测与研究》等7部,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科技成果推广三等奖1项。

      生态站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开展三峡库区景观生态防护林体系构建技术、防护林体系整体优化及调控技术和长江防护林质量调控与高效经营技术研究与示范,并在三峡库区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和三峡工作后续规划实施与应用,“三峡库区高效防护林构建及优化技术集成与示范”通过科技成果鉴定,技术创新性强,成果应用效益显著,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三峡库区高效防护林构建及优化技术集成与示范” 科技成果被评为2015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生态站依托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与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湖北分院)联合共建,成为多个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的协作、科研合作、考察和交流平台,也是教育部“211”重点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共建教育实习基地。同时,生态站与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持的《三峡生态与环境监测网络》之“陆栖动物监测重点站”合署办公,负责三峡库区陆栖动(植)物生态变化监测与评价工作(1986年至今)。生态站现有科研人员36人,固定研究人员26人。已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70余人。


 

二、主要仪器设备

序号 名称 单位 数量
1 li-6400P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 1
2 li-3100叶面积仪 1
3 AccuPar植物冠层分析仪 1
4 Intelimet智能自动气象站 2
5 li-8100自动土壤CO2通量仪 1
6 TDR土壤水分测定系统 4
7 大气涡动相关通量仪 1
8 TDP插针式植物茎流仪 5
9 光合作用测定仪 1
10 Smartchem140cd全自动化学分析仪 1
11 自动水位计 3
12 自记雨量计 10
13 光电水位计 5
14 数字水位计台 5
15 日记式自计水位计 2
16 流速仪 1
17 自记流量计 2
18 长期自记雨量计 4
19 1/1000天平 2
20 1/100天平 5
21 电热鼓风干燥箱 2
22 S-70型渗透仪 3
23 双环渗透仪1套 1
24 气浴恒温往复振荡器 1
25 722N分光光度计 1
26 PH211A台式PH测定仪 1
27 数控调温电炉 1
28 FT-2000土壤粉碎机 1
29 双星286L保鲜柜 1


三、设备及景观图片









四、主要内容
  长江三峡库区(秭归)森林生态定位站是CFERN中亚热带北部亚带和北亚热带中唯一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定位站,站址位于三峡库区库 首的湖北省秭归县兰陵溪小流域,距长江三峡大坝上游6公里处。监测范围内主要土类有紫色土、黄壤、棕壤、黄棕壤、石灰土等,总全年日照时数 1200-1600小时,年平均气温7.8-18℃,平均降水量950-1900mm,无霜期205-306天。

  三峡库区地处中亚热带北部地区,是中国植物区系的核心部分,有维管束植物6,088种,约占全国植物总数的20%;共有5个植被型组,7个植被型、 20个植被亚型、34个群系组、138个群系。库区内珍稀植物47种,特有植物37种。疏花水柏枝灌丛、巫溪叶底珠灌丛、荷叶铁线蕨草丛是受淹没影响的库 区特有的群落类型。另外,库区分布有陆生脊椎动物360余种,珍稀陆生动物32种,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8种,二类保护动物8种,三类保护动物16种。 三峡库区本身就是我国的生态脆弱地区,全球变化加上三峡工程建设的影响,将使得局域气候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和发展的相互关系变得更加复杂,是不可多 得的天然实验区。

  该站是在国家“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长期科技攻关和科技支撑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以库区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监测研究为主的 综合性科研实验站。定位站将立足于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的长期定位监测,通过开展森林生态系统与库区生态环境相互影响过程与机理的试验研究,试验示范林业生态 工程新技术的集成和优化模式,结合库区植被恢复工程(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监测和评估生态工程、大坝建设的生态、经济与环境效 益,为库区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主要研究思路:
  1)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植被的水分、养分、碳、氮循环过程,在典型流域开展植被恢复及建设模式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养分流失与面源污染研究;
  2)点面结合、以点辐射库区在流域尺度上开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监测、评估与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研究,评价林业生态工程对库区乃至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贡献。
  3)长期监测和实地调研相结合,掌握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变过程,开展森林生态与环境的保护及效益评价,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管理决策系统和生态安全预警体系;
  4)通过揭示森林群落、生态系统和森林健康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适应机制,为三峡库区复杂而艰难的受损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提供科学支持。对指导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促进退化脆弱区域的生态恢复和生物修复,加强流域性特大水库的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五、研究队伍
  
      站长: 肖文发  研究员,博士,博导,中国林科院副院长

      副站长:唐万鹏(研究员、湖北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董劲峰(秭归林业局局长)、黄志霖(研究员,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

      骨干:程瑞梅研究员、刘常富教授、曾立雄博士、雷蕾博士、朱建华副研究员、周志翔教授、王鹏程副教授、史玉虎研究员、潘磊研究员、崔鸿侠副研究员、钱法文副研究员、孙戈助理研究员、王晓荣博士、施征博士、李春蕾助理研究员等。


六、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东小府2号,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
 
      邮政编码:100091
 
      电话:010-62888688,010-62888823
 
      Email: xiaowenf@caf.ac.cn hzlin66@caf.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