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设置

森林修复与逆境生理生态学科组



森林修复与逆境生理生态学科组主要从事森林生态系统修复与植物逆境生理生态响应研究。包括森林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森林演替与修复、生态系统功能发挥与提升、植物对气候变化的生理生态响应与适应、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等。综合利用生态学、林学、土壤学、微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从机理上揭示森林修复与逆境生理生态响应的生物与非生物互作机制,集成基础理论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监测与应用示范,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国际公约谈判等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为野生植物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开发、自然保护区管理等提供科技支撑。

学科组现有在职职工5人,包括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1人,助理研究员3人。团队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面上/青年项目、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等30余项,累计发表论文300余篇,培养研究生30余人。现拥有国家发明专利1项、行业技术规程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


诚招博士、硕士研究生

 欢迎具有林学、生态学、微生物学、土壤学、植物学等相关学科背景的有志青年报考本学科组研究生。学科组长期提供研究生实习、联合培养机会,有意者请与许格希老师联系E-mail: gxxu@caf.ac.cn)。

 

团队成员:

史作民,研究员,首席专家

男,1968年生,博士,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首席专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0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3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19987月毕业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获理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全球变化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和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研究,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和面上项目、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及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等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林学会第二届梁希青年论文奖一等奖。发表论文170余篇,SCI论文3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兼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四川米亚罗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站长、中国生态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学学会恢复生态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林学会理事,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分会副理事长,北京生态学学会理事,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气象》编委,《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编委。

  


赵广东,副研究员

男,1974年生,博士,副研究员。19977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生物学教育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28月毕业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获理学博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植物生理生态学的相关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及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等项目5项,发表论文30余篇。获第四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获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和技术工作奖”二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兼任中国生态学学会第八届咨询工作委员会委员。




 马凡强,助理研究员

男,1975年生,毕业于中国林科院,植物学专业,硕士学位。从事生物多样性和野生植物保育等工作。参与科技部基础研究项目中国林科院森林动植物标本馆数字化、科技攻关项目天然林保育技术研究与示范、以及观赏石斛(兰科)生境保护与扩繁技术示范、华盖木、拟单性木兰就地保护和野外种群恢复示范、木兰科珍稀濒危植物就地保护与野外种群恢复研究、全国重点兰科植物经营利用调查、热带野生观赏石斛兰生境保护与扩繁技术示范、药用石斛等兰科植物培植及利用状况调查、雪莲资源保护繁育与利用调查、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利用动态调查与信息维护等项目。参加编写著作3部,参加编写标准3篇,发表论文10余篇。




许格希,博士,助理研究员

男,1987年生,助理研究员。20107月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林学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20137月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生态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20167月毕业于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所工作至今。主要从事森林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森林修复与质量提升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中国林科院院所基金2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11篇,参与编写专著1部。兼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四川米亚罗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副站长、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分会理事、中国林科院科技特派员(广东凤凰单丛茶)。



刘顺,博士,助理研究员

男,1989年生。20117月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20147月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生态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197月毕业于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森林土壤碳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所面上项目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等项目多项。在本领域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参编著作1部。获第八届梁希青年论文奖三等奖1项。



学科组2020年以来代表性论文:

Cao XW, Shi ZM*, Chen J, Liu S, Zhang MM, Chen M, Wu JM, Xu GX, Xing HS, Li FF. (2023). Carbon and nutrient limitations of soil microbial metabolism in Quercus aquifolioides forest ecosystems along a precipitation gradient on the 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Plant and Soil, 1-14.

Chen M., Shi ZM*, Liu S, Xu GX, Cao XW, Chen J, Zhang MM, Feng QH, Centritto M, Cao JH. (2023). Leaf functional traits have more contributions than climate to the variations of leaf stable carbon isotope of different plant functional types on the 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871, 162036.

Liu S, Xu GX, Chen HH, Zhang MM, Cao XW, Chen M, Chen J, Feng QH, Shi ZM*. (2023). Contrasting responses of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extracellular enzyme activity along an elevation gradient on the 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14: 974316.

Xing HS, Sh, ZM, Liu S, Chen M, Xu GX, Cao XW, Zhang MM, Chen J, Li FF. (2023). Leaf trait divergence and correlations of woody plants among the three plant functional types on the 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China.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14, 1136.

Cao XW, Shi ZM*, Chen J, Liu S, Zhang M, Chen M, Xu GX, Wu JM, Xing HS, Li FF. (2022). Extracellular enzyme characteristics and microbial metabolic limitation in soil of subalpine forest ecosystems on the 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Plant and Soil, 1-17.

Wu JM, Shi ZM*, Liu S, Centritto M, Cao XW, Zhang MM, Zhao GD. (2021). Photosynthetic capacity of male and female Hippophae rhamnoides plants along an elevation gradient in 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China. Tree Physiology, 41(1), 76-88.

Xu GX, Chen HH, Shi ZM*, Liu S, Cao XW, Zhang MM, Chen M, Chen J, Xiong K, Yang HG, Zhao GD. (2021) Mycorrhizal and rhizospheric fungal community assembly differs during subalpine forest restoration on the 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Plant and Soil, 458, 245-259.

Liu S, Luo D, Cheng RM, Wu JM, Yang HG, Shi ZM*. Temporal variability in soil net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among forest regeneration patterns in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21, 128: 107811.

Liu S, Luo D, Cheng RM, Yang HG, Wu JM, Shi ZM*. Soil-atmosphere exchange of greenhouse gases from typical subalpine forests on the 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Effects of forest regeneration patterns.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2020, 31(15): 2019-2032.

Luo D, Cheng RM, Liu S, Shi ZM, Feng QH. (2020). Responses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enzyme activities to land-use change in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China. Forests, 11(5), 483.

赵广东, 熊凯, 许格希, 马凡强, 杨洪国, 刘顺, 史作民*, 陈健, 张运. (2022). 川西米亚罗亚高山暗针叶林岷江冷杉和糙皮桦空间格局及其关联性分析. 生态学报, 42(8): 3377-3388.

乌佳美, 冯秋红, 史作民*, 刘顺, 曹向文, 许格希. (2022). 巴郎山大叶醉鱼草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氮分配的海拔响应. 生态学报, 42(17): 7278-7287.

陈健, 刘顺, 史作民*, 赵广东. (2021). 川西亚高山三种森林恢复途径对土壤生物有效磷的影响. 生态学报, 41(7): 2698-2708.

陈欢欢, 许格希, 马凡强, 刘顺, 张淼淼, 曹向文, 陈健, 赵广东, 杨洪国, 史作民*. (2020). 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及其采伐次生林林下分层谱系结构. 林业科学, 56(7),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