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究所

全国鸟类环志中心

时间:2019年07月31日 17:54 来源:  作者:

           全国鸟类环志中心成立于1982年,负责全国鸟类环志技术管理、信息收集以及国际候鸟保护协定的履约工作。鸟类环志是指将国际通行的印有特殊标记的材料佩戴或植入鸟类身体对其进行标记,然后将鸟放归自然,通过再捕获、野外观察、无线电跟踪或卫星跟踪等方法获得鸟类生物学和生态学信息的科研活动,是研究候鸟迁徙规律的有效途径,也是监测鸟类资源和栖息地变化的重要手段。

      鸟类环志在国际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我国的鸟类环志工作起步较晚,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候鸟迁徙研究始于1983年的青海湖首次环志放飞试验,九十年代初全国年均环志数量仅5千只左右。为彻底改变我国鸟类环志工作的落后局面,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环志中心的科研人员积极推动鸟类环志工作的开展,先后在28个省份组织了89个地点开展鸟类环志;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常年开展鸟类环志的地点30多个,覆盖了东亚-澳大利亚、中亚-印度和西太平洋等三大候鸟迁徙通道,基本形成了全国鸟类环志体系。经过不懈的努力,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鸟类环志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环志鸟种和数量都大幅度增加,特别是2000年以来,鸟类环志数量突破20万只,2003年和2007年环志数量超过30万只,截止2010年底累计环志放飞鸟类750种近270万只,位居亚洲之首;共累计回收标记鸟类139种1200余只,彩色标记观察26种2000余只(次),收集汇总了200多万份鸟类环志数据,为我国候鸟迁徙规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为提高全国鸟类环志人员的专业素质,环志中心制定了《全国鸟类环志技术规程》和《鸟类环志及鸟类疫病监测员手册》,先后举办了30期技术培训班,对来自全国26个省份的1000余人进行了有关鸟类学基础知识、鸟类识别与鉴定、鸟类疫病监测和鸟类环志等专业技术培训和野外技能考核。2007年,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规范鸟类环志工作,试行了鸟类环志证管理办法,向48名达到环志技术资格要求人员发放鸟类环志合格证书,向287名环志人员发放了鸟类环志实习证。这些人员通过环志工作和培训掌握了良好的鸟类鉴别能力,形成一支既可以开展鸟类环志,又可以参加鸟类资源调查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的骨干力量。东北、黄海和环渤海湾地区的鸟类环志站点网络已经形成,极大的促进了当地鸟类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

      我国85%环志地点都位于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历史上这些地点的打鸟捕鸟活动都十分猖獗,每年迁徙季节都有数十万只候鸟被非法捕捉或猎杀,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全国鸟类环志中心针对这一现象积极组织和推动在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开展鸟类环志工作,先后在山东长岛、河北北戴河、黑龙江嫩江、兴隆、帽儿山、新青、内蒙乌尔旗汗、云南巍山、南涧、江西遂川等地建立鸟类环志站,通过开展环志,加强宣传,提高当地群众爱鸟护鸟的意识,严厉打击非法捕捉鸟类的违法犯罪活动,改变了迁徙季节上山打鸟的传统习俗,为候鸟提供了安全的迁徙通道,确保了迁徙鸟类的安全。与此同时,国家林业局保护司于2009年在全国鸟类环志中心设立了全国野生动物违法案件举报电话(010-62888606,savebird@caf.ac.cn, savewildlife@caf.ac.cn),由中心派专人负责相关信息收集,为打击野生动物违法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窗口。

      全国鸟类环志中心还引进并探索彩色标记和卫星追踪等国际先进的手段开展迁徙鸟类的研究,快速实时地揭示出一些候鸟迁徙路线和规律,填补了我国鸟类生态学研究,乃至世界鸟类环志研究在亚洲东部地区这一重要领域中的空白,同时也为禽流感疫情的防治与预警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特别在2005年春季青海湖野生水鸟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后,全国鸟类环志中心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应急攻关项目“青海湖禽流感疫源地重要候鸟的迁徙动态与预警机制研究”,研究人员克服了高寒和惧怕心理,冒着感染病毒的危险,在青藏高原疫区进行了为期180天的野外调查、采样和监测工作,共捕捉水鸟8种1800余只,其中6种297只佩戴彩环;并为斑头雁等3种水鸟佩卫星和无线电发射器,监测其活动范围和迁徙动态,取得重大突破,为青藏高原的禽流感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在开展常规环志工作的同时,对一些濒危物种的复壮和保护做了大量前瞻性工作。如自1998年主持的朱鹮保护和再引入项目,对朱鹮这一国际性濒危鸟类的保护研究作出重大贡献。在保护方面,与当地保护区合作对朱鹮的营巢和夜宿林木、觅食地进行了恢复改造,确保了朱鹮充足的栖息地;在当地实施社区共管项目,创导可持续发展观念,从而使当地群众在发展的基础上保护朱鹮种群,使朱鹮种群由1998年的约100只发展到2010年的1000余只。同时,成功开展了朱鹮再引入项目,在国内首次将23只饲养朱鹮释放到野外并繁殖成功,为朱鹮野外种群复壮,乃至其它濒危物种的恢复积累了重要经验。黑嘴鸥保护研究项目,通过近10年的不间断研究,不仅揭开了自1871年收集第一个标本后100年来的数量与分布之谜,还运用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无线电遥测技术和分子标记技术等,系统地开展了繁殖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繁殖种群数量由1999年的4400只稳步增到目前的近10000只。

      全国鸟类环志中心成了30年来,为推动我国鸟类环志事业的发展,保护候鸟资源,开展迁徙研究与国际合作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待更新)。